-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2021/09/01
這次,我們一起下車吧!陪伴孩子找到自我價值 遠離「網」羅杜絕私密照散布
數位科技日新月異,拍攝及上傳美照及影像即時快速上傳,已是現代人的生活日常。根據衛福部調查,去年(2019)就有創新高的753件未成年兒少遭到他人要脅或誘騙私密照後遭散布的性剝削案件,每個網路社群「求上車」(指分享圖片、影像)的留言,都造成受害者無法抹滅的傷痛;因而教育部發起「這次,我們一起下車吧!」行動(網址: http://sc.piee.pw/397f4e),盼望透過學校教育及親師合作,杜絕數位性別暴力的發生。
教育部指出,「求上車」、「卡」及「跪求網址」是性私密影像外流事件中,年輕世代最常使用的網路用語。當一張私密照片或影片,被散布到無遠弗屆的虛擬網路世界後,就幾乎無法挽回。而根據婦女救援基金會調查,外流他人私密照片的加害者,45%是親密伴侶,20%是素未謀面的網友。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每十個人裏面,就有一位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曾經被外流個人的私密照片。
教育部提醒,受害者的私密影像甚至已經成為可以相互分享的網路社交資源,成員相互交流情色影片或外流影像,已然成為一種禮物文化,造成陷在「網」羅中的青少年身心的戕害,甚至觸法而不自知。教育部呼籲青年學子一起響應不觀看、不下載、不分享、不持有及不譴責受害者五不「下車宣言」。
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威老師受訪時表示,根據「2020青少兒直播族個資隱私及上網趨勢」調查發現,台灣小學三年級至大學四年級的孩子,95%有智慧型手機,77%因著社交需求,會在社群平台開直播或拍網美照上傳,但他們普遍對陌生網友身分辨識的知能以及個人個資隱私的觀念偏低。黃葳威老師提醒,兒少的網路使用行為,家長是關鍵的守門員以及輔導者,現今的青少兒生來就是網路原生代,網路交友及社群溝通是他們的生活日常,家長要做的是陪伴及教導自己的孩子「尊重及保護自己及他人身體隱私及個資」的重要性。
黃葳威老師指出,近年來台灣的社會受到西風東漸的「我的身體,我作主」的思潮影響,相較於10年前,愈來愈多的青少年有著「我有使用自己的身體去做事情的能力及權力」,加上網美(紅)文化」及拍照工具精進的推波助瀾,很多孩子對於「私密的身體界線」的認知是低的,所以建議家長及學校要共同親師合作一同教導孩子「謹守人際互動(包含親人及朋友)的界線」。
身體自主須看重界線自護護人
從白絲帶以及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所處理的實例發現,很多網路的性剝削都從私密照開始,家長一定要提醒自己的孩子,無論跟朋友(包括同性及異性)的感情有多好,只要是裸露身體私密處的照片及影片,一律敬謝不敏。因為只要拍了,就會有外洩的風險。家長也要提醒孩子,若是收到同學或是朋友傳來的來源不明的私密照或是影片,務必立即刪除不可轉傳,以免觸法。
「網路只是其中一個現象,將隱藏的親子議題攤在陽光下。」受邀擔任雙北(台北、新北)家防中心合作諮商心理師的喜樂心理諮商所所長郭珮婷提醒,很多孩子會覺得「我拍私密照,不拍到臉就不會有人知道我是誰了。」事實上,若是有心人是可以透過雙方交友軟體的互動,追蹤IP數位足跡的方式,來鎖定對象。過去也曾經發生過有女學生被心懷不軌的網友鎖定,對方追到學校等女學生放學後帶走,而造成傷害的憾事。
防止私密照外流是現今網路世代「隱私與安全」很重要的一環。而她也提醒,面對網路世代,父母最擔心的層面包括「孩子看到不該看的東西/影片」、「地理標記:被追蹤」以及「網路上有更嚴重的霸凌」等。而孩子使用網路,基本上尋求的就是價值感、信任感、安全感、成就感以及存在感/歸屬感,特別是這世代的孩子,若是在原生家庭及學校找不到上述的特質,就很容易陷入「網」羅的迷失。
冰奇步三秘訣了解孩子的心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不會身陷「網」羅,不會成為私密照的加害者及受害者?郭珮婷建議「冰奇步」的原則,這裏的「冰」就是「發現孩子內心中那塊需要被肯定、理解及關愛」的那一塊。「奇」就是「對於孩子的網路使用行為,以好奇請問方式,讓孩子願意說;並從傾聽中找到溝通切入點」,以及「步」──「一步一步靠近需求」。
郭珮婷建議家長,要跟孩子討論「用社交軟體與人聯繫需要注意哪些事項、規範與界線?」、「孩子如何做到隱私設定?」、「如何決定自己願意及不願意分享的東西?」以及「孩子是否知道網路會留下數位足跡,以及如何避免被有心人鎖定IP遭到地理標記?」
黃葳威老師也鼓勵兒少輔導人:「最壞的時代,也就是最好的時代,是為主贏得迷網的下一代的福音契機。」她說,這世代的家長及輔導人最大的挑戰就是活出約翰福音十七章14-20節「處在世界卻不屬世界」的見證。也就是說,無論是私密照外流等種種的網路亂象,其實都反映著這世代的孩子在網路發達的時代,渴望得著父母及所看重的朋友的愛與認同,並且尋找安全感及成就感的歷程,這當中很關鍵的就是傾聽和陪伴,幫助孩子可以行在神的呼召及正道上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認同,不必靠著美照及影片來討人喜歡。